王松坡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中医古籍选读 张镜人 王松坡

王松坡

2023-07-30 21:34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“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,读过中医典籍,会发觉中医学涵盖了儒释道哲学、心理学、生物学、文学、社会学,甚至是化学等等。”王松坡笑道,做一个中医人,似乎是一件痛苦而绝望的事,几千年的术与道,需要足够的智慧开悟,过去的浩瀚烟云,犹不可及,而未来已来,却时不我待。

出身河北,考研到了上海,先后师承全国名中医蔡淦教授、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等,并深得国医大师张镜人先生真传。“整整七年,每周有一个上午,在张老家中抄方,到中午,就留下吃饭,我可能是张老在晚年提携最多的弟子,老人视我等如孙辈,耳提面命,教诲不休。”

张老的国学功底深厚,让他追慕不已。“先生青少年即秉承中医儒医相通、注重文化的传统,书法、诗词、绘画样样精通,尤其是古诗词造诣颇深。他每有感而发,思绪如潮,佳篇天成。事实上,老先生悬壶沪上,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苍生大医。老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上海滩名医张骧云的族人、治疗伤寒的名家;中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中医界的泰斗、治疗疑难病的大师;青年人知道张镜人是国医大师、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国手。”

“只想踏踏实实做临床,多看一些病人。”但是,性格中与生俱来的正直和勇气,宽容与担当,让他挑起了科室的重任,接下来是学科建设,团队建设。

“是中医的心法改变了我,中正平和,阴平阳秘,和谐共生,治病如此,管理团队亦如此。”

他是张镜人弟子,自然精研“脾胃论”,对“补土派”的代表人物“金元四大家”之一的李东垣推崇备至。“其实,近代医家,我还尊崇张锡纯先生,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一书,谈方论药、辨证施治均从实际出发,从不空谈。是书曾多次印行,行销全国,远及海外,曾被广大中医界同仁誉为‘第一可法之书’。”

他的一句话,让我顿生感慨。

我对他说,我也尊崇这位先生,一套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,曾在我枕边放了大半年。“很惭愧,至今没有通读此书。我拿它当文学作品来读,描述病情栩栩如生,俨然有口技之趣。书中说道,以前有医家开方之后,心中惶恐,夜蹲于病家窗下,听其声音,此书于我,似乎为夜蹲窗下所闻,病情进退,无一不在耳旁。此间风情,非读不能与之言也。”

“是呀,今天一番谈话,竟缅怀了两位张先生,正可谓,闲敲棋子落灯花,病家窗前话桑麻。”他想了一想,正色说道。

1

张氏内科

近日,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,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选送的“张氏内科疗法”入选,对于项目负责人之一,市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,张氏内科第十三代传人王松坡来说,算是了却2018年最后一桩心愿。

据王松坡介绍,张氏内科起源于明崇祯年间,至今已传承14代,近400年历史,是上海本土著名的中医流派之一。

历史画卷悠悠跨过千年。《同治上海县志》记载,宋徽宗时期丞相张商英之孙张铁一南迁至上海龙华张家浜,为张氏第一代始祖,后人称“龙华张”。第十四世祖张元鼎因族中多人患病逝去,遂弃仕从医,于崇祯16年(1643年)正式行医于乡里,家族开始以医为业,由此开启了张氏内科的先河。

张氏擅治伤寒热病,重视“表”、“透”祛邪;治内科杂病,崇尚脾胃学说、主张调畅气血;重视四诊,舌诊独具特色。

在缺乏抗生素的年代,张氏创制了加味葱豉汤、加味栀豉汤、黑膏方以及屡起沉疴的救苦玉雪丹等有效方药,屡屡拯救伤寒重症患者于生死之关。治疗萎缩性胃炎,首倡“调气活血法”,打破了胃黏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的观点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,摄阴阳、调相火,创制名方“二仙汤”,收入全国统编教材《方剂学》。张氏内科研制的参芍胃安颗粒、复方蛇舌草颗粒等有效药物应用至今,数十万患者从中受益。

张氏诸医扶危济困、淡泊名利,医德更为百姓称道。家贫者予以免费施治并赠药是张氏传统,处方左上角的一枚免费施药的红色印章就是张氏医德的真实写照。“医以救人,非以营业,医无贫富,唯以实心求之”是第九代传人张骧云的至理名言,激励着后辈的为医之道。

“张氏内科在近400年的传承过程中,为上海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,它既是一门济世之术,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,保护、传承“张氏内科”,造福更多患者,是中医药发展的需要,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王松坡如此说道。

为了此番“申遗”,王松坡等张氏传人遍寻“张氏内科”发源的脉络,走访各地,整理了散佚已久的大量珍贵文献和病案,终于如愿。“我是张氏内科传人,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荣耀,也是我的荣耀,弥足珍贵。”

2

恩师引领

1971年,王松坡出生于河北保定顺平县的一个小山村。

“父亲是当年村里的赤脚医生,不论白天还是半夜、不论在做什么、不论风霜雨雪,只要病家来叫,随叫随到!”王松坡说,记忆中最深的是寒风凛冽、大雪飘飘的冬夜还经常有人来敲门喊父亲去看病,“他背起药箱,穿好大衣就出门。有的去了能处理,不能处理的就连夜陪着上县医院,如果病人很重,他第二天都回不了家。村里人都很感谢他。”

医者无论在哪里,都是受人尊敬的职业。王松坡后来如此感慨。

1989年,王松坡考入河北中医学院,但这并不是他的第一选择。

在王松坡的性格里,从小到大都有一股正气,念书时在班里遇见不平事,他会仗义执言出手相助;他爱读武侠,最爱的武侠人物是郭靖,“其实,考大学时的第一选择是去当兵,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,由于视力不达标再加上高考发挥失常,机缘巧合进入中医学院……”

无缘军装,有缘白袍,既然学医,也能济世。

王松坡在校时成绩很好,中医系两个班,每次都是全年级第一名。“很快就适应了,课余时候玩得很疯,爱打篮球,是学校的百米冠军,但读书的确很用功。”

大学毕业之后,王松坡来上海读研,师从全国名中医蔡淦教授,专门研究脾胃病。能投身蔡淦教授门下,是幸运,也是实力。两年之后硕士生转博,总共读了5年,跟老师抄方也5年,从未间断,收获满满。

他说,刚开始选择这门专业,是因为这类疾病病人多,受众面广。“人们深受其扰,患有胃肠病的病人生活质量不高,尽管临床上西药不少,但很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,而中医在这方面却是真正有效的。” 事实上,王松坡在上大学时跟过一位擅治脾胃病的知名专家抄方,“全国各地的萎缩性胃炎的病人都找他治疗,我也深受影响。于是在选专业方向的时候,毫不犹豫就选了脾胃病。”

1999年7月,王松坡进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,至今已近20年。

在这里,他遇到了第二位对他影响至深的老师——张镜人先生。

张镜人,正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,幼承家学,医文兼修,18岁即悬壶沪上,是上海市首届名中医、首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获得者,首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,首届“国医大师”,被誉为“沪上中医第一人,堪称上海现代中医业奠基人”。

回想起第一次见张老的情形,王松坡记忆犹新。“我是在1999年9月见到先生的。那时他在市一医院的国际医疗保健中心看门诊,我去跟他抄方,这个机会是张老给的,他知道我是蔡老的学生。”

谈起当时感受,王松坡用了四个字,诚惶诚恐。“那时我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医生,老先生是医界泰斗,高山仰止。但是老人非常慈祥,言谈举止温和从容,恬淡宁静。他亲切地对我说,小王,你们蔡先生和我讲起过你,你是博士,是我们的生力军,以后我们共同努力,共同进步。”我听了一怔,喏喏称是,很意外也很感动。若干年后我明白,这就是一代中医大师的胸怀。”

从1999年到2006年,一共7年,王松坡追随着张老抄方。

对于张老,王松坡坦言,他不仅仅是恩师,更是一位亲人和长辈。

“仁爱热情,细心尽力,对学生倾囊相授。张老很喜欢学生向他提问,有问有答,绝不敷衍。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,他也会去翻书,然后一起讨论。”

后来张老年事已高,不再继续公开坐诊,只在家里看一些老病患。王松坡和另几位学生上午在张老家里抄完方,中午张老便留他们吃饭。“都是家常便饭,有啥吃啥,老人常说,你们年轻人要多吃点。午饭之后,他会询问我们对上午病例的看法,讨论一下。”

王松坡对于脾胃病的最初认识,几乎都源于蔡、张两位老师的启发。“从蔡老到张老,他们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相似之处,从中医流派上来说,都有李杲补土派的痕迹,但在用药上各有特色。”

王松坡深受影响,治疗脾胃病,以恢复脾胃生理属性为治,脾喜温,胃喜凉;脾喜燥,胃喜润;脾气宜升,胃气宜降;脾喜补,胃喜通。脾胃分论,治脾偏重温、燥、升、补,治胃偏重凉、润、降、通。在杂病方面,也重视对脾胃生理功能的恢复,王松坡的方子里总会添上一些谷麦芽、鸡内金等运脾和胃的药物,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同时,也防止药物损伤脾胃。他认为,很多疾病通过兼顾脾胃能使治疗效果事半功倍。

在临床上,王松坡屡屡建功,挽救沉疴。他对于一个十几年前的40岁的食管溃疡病人印象深刻。“这位病人曾经多次在各家医院就医,吃西药治疗了三个多月之后,三次复查胃镜溃疡不但没好反而加重了。几家医院的医生建议她进行手术,但是病人不想做,于是找到我这里。我给她的治疗是:西药只留了一个抑酸药,其他全部停掉,用的是中医健脾疏肝清热的方子,吃了两个月,再去复查,结果全好了。”

“我门诊的病人,很多都是西医治疗之后找来的,有的是西医不治疗的,有的是西药吃了很长时间效果不好,有的是西药有效果但一停就复发的,中医中药确实能帮助很多这样的病人改善症情。”直肠癌持续便血的患者,因有慢肺阻而无法手术,吃了两年中药症状慢慢改善。肺癌颅内转移的病人,放疗后反应太大且多发转移而中止化疗者,中药治疗五、六年了现在病情稳定,垂体微腺瘤服用中药一两年消失了……

王松坡提到,张镜人先生除了脾胃病之外,家传的伤寒热病也是一绝。“治疗伤寒,尤其要求辨证精准。因为热病的传变非常迅速,医师在开方时常常只开一帖,只要病情转变,治法方药也需立即跟着迅速调整。辨证准、用药活是张老的一个特点,再加上脾胃病的深厚造诣,使得张老治病药证相合,疗效显著。”王松坡也形成了习惯,对于一些急性病,也如法炮制,时常只开三五帖,以保证对病、对症。

3

砥砺前行

“我学医就是为了当一个好医生,当时到市一医院,更是奔着跟张老学习而去。”

王松坡在科室里埋头苦干,不计得失,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临床与科研,老主任张存均教授,是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、张镜人教授学术传承人,擅长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等,在业务上给予王松坡诸多指点。后来新人接棒,王松坡被医院任命为中医科主任。“可能领导觉得我务实,肯挑担子,只要是自己的责任,就不会退缩吧。”

从临床医生到兼顾科室管理的转变,他说,性格改变了很多。“自己是急脾气,自从当上科主任之后,就有意磨一磨自己的性子,我会慢下脚步,慢慢处理一些事,不再风风火火。不能把急躁的情绪传染给同事,给别人太多压力并不好。为人处世方面,我潜移默化地受到蔡老和张老影响,两位先生都宅心仁厚,为他人着想。”

刚接手时,中医科人员结构有些不甚合理,如何协调好科室内部不同年资成员的关系,保障科室工作顺利运作,对于王松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,“我有什么想法会先与几位科室副主任沟通,意见统一之后再拿到科室里摆到桌面上谈。讨论时,大家可以畅所欲言,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,一旦通过之后则要不折不扣的执行、落实!”

其实,管理能力正是人生的一个修炼,王松坡认为,在这个岗位上,考验更多的是自身的品格。“行得正坐得端,以身作则;一视同仁,处事公正;一是一二是二,有承诺就要落实……”

担任科室主任后,学科发展的重任压在了肩上。中医科过去学科发展有张老,但后面青黄不接,当时中医科近10年没有一个科研项目。王松坡从学科发展着手,先后申请到了市卫生局、上海交大、市科委、国家中管局、国家科技攻关等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,入选了上海市卫生局首批“优秀青年医学人才”培养计划、首批“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”计划,科室还获批了上海市卫计委、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特色专科、优势专科、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等建设项目。逐渐培养、带动了一批青年医师,先后有6人获得了局级、市级科研项目,其中3人还获得了局级人才培养计划,中医科开始呈现出一个蓬勃向上的可喜势头。

张镜人教授是沪上张氏内科的杰出代表,中医科大多数医生都直接或间接受教于张镜人教授,传承张氏学术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。王松坡牵头申报并获批了上海市卫生局“张镜人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”、全国“张镜人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”,承担了上海市中医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“张氏内科流派”第Ⅰ、Ⅱ期建设任务,负责筹建了上海市海派中医“张氏内科流派临床诊疗中心”,先后举办了近十期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,还到全国学术会议上交流张氏内科学术经验,主编了3部、参编5部张氏内科相关学术著作,另有2部主编的著作已完成初稿……

“看着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科室和学科的发展,我是很高兴的。尽管能力有限,但我尽力了,还算没有辜负张老的期望吧。”王松坡这样说。虽然科室管理占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,但学科带头人的身份,也督促他在更高起点上努力提高业务,他对中医的理解也更深了。

王松坡说,中医在很多疾病上是可以和西医并驾齐驱的,而不仅仅是一种替代治疗。当现代医学治疗棘手的时候,中医中药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。做中医的这20多年,谈到对于中医的理解,王松坡表示,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,中医典籍是美文,学习中医典籍既可获得医学知识、也能领悟传统文化,从事中医既能给予患者一种治疗手段、更能传递患者一种人生理念。

“中国的传统医学,主张天人相应,强调整体、辨证和动态把握。它既是术,更是道。既能解决人身体的痛苦,也能在精神上使人中正平和,与自然和谐。中医是一个值得奉献终身的职业。”王松坡摩挲着案头一本近代医案,轻轻地说。

口述实录

唐晔

您在张镜人先生门下多年,您觉得张老身上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?

王松坡

先生出生于岐黄世家。自幼传习经史百家,禀赋聪颖,尤喜诵古文及诗词歌赋,十余龄粗解吟咏,能仿六朝体作骈四骊六之辞。他虽酷爱文学,惟张氏素有“长子必承家业”的传统,因此悬壶行医。

先生最令人感动的是,为人谦逊随和。作为杏林北斗,平易近人,对学术孜孜不倦。对待患者,不管地位高低,家中贫富,他对每一个病人都尽心尽力。他看病交谈时询问时,事无巨细,总是轻声漫语,徐徐而言。

唐晔

从医多年,您自己行医的特点是什么,有没有特别喜欢用的药?

王松坡

我崇尚、践行补土派理论,用药介于经方派和时方派中间。很难讲特别喜欢用的药,用药总体比较平和,比如脾胃病健脾喜欢用孩儿参、山药、扁豆等,白术白芍同用。理气喜欢陈皮、枳壳、合欢皮、佛手等温和者,杂病辨证往往兼顾脾胃,同时用一些鸡内金、谷麦芽等顾护脾胃。当然一些重病、急病等,用药可能会根据病情厉害一点,比如说肿瘤病人,常需要血肉有情之物以及破血解毒之品譬如全蝎、蜈蚣、蝮蛇、干蟾、水蛭等一类的,这个不太好一概而论。

唐晔

您觉得一位中医医生的基本素养是什么?

王松坡

首先有好的品德,为医先为人。“不为良相、便为良医”,自古以来,医生就是很多有志之士要终身奉献的一个职业。医乃仁术,医生心中一定要有仁心、爱心,所谓医者父母心。

其次,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。中医不仅仅是医学,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之一,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底,就沉浸不到中医中去,“秀才学医,笼中捉鸡”就很通俗的告诉我们,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可以使中医学习更容易。

还有,一定熟悉现代医学,这是时代发展所必须的要求。具备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,首先不至于耽误病情,比如同样的痞满,功能消化不良的痞满和癌症的痞满,治疗和预后的差别很大,如果不懂现代医学知识,对疾病把握不了,会贻误病情;其次是多一个选择,中医西医都不能包治百病,熟悉西医、中医,就清楚这个病是中医治疗有优势还是西医治疗有优势,这个病的什么阶段或什么情况应该中医介入,或者什么时候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好,这样可以给病人最佳的治疗。

另外,现代检验、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,是现代医学吸收、改造现代科技的结果,中医也不能固步自封,同样可以把CT、MRI等拿来,作为自己四诊的延伸,说到底这是人类科技的进步,中医当然不应当拒绝。

唐晔

除了蔡老和张老,在中医领域有没有特别敬仰的人?

王松坡

金元以降是李杲、朱丹溪。近现代最推崇张锡纯,中西医汇通的扛鼎者,他的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非常值得推荐。这些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点:执着精专,为解救众生疾苦呕心沥血。

唐晔

您觉得医学的核心价值是?

王松坡

既治病更治人,以人为本。

唐晔

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?

王松坡

起人沉疴,不复他求。

采访/唐晔 编辑/吴端

或有感而发,

版权声明:

本文系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如需转载,请在[晔问仁医]后台留言;

授权使用请注明:“来源[晔问仁医]及作者”。

本文系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如需转载,请在[晔问仁医]后台留言;

授权使用请注明:“来源[晔问仁医]及作者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